
新浪财经讯 A股知名服装企业海澜之家30亿元可转换债券正式发行,募资用于信息化、物流、研发等方面的投资,增强市场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海澜之家此前刚刚分红28亿元现金。左手分红,右手募资,看似分红募资合理,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海澜之家实际控制人周建平及其一致行动人属于绝对控股,自然属于现金分红最大受益人,据悉2015年至2017年间其通过现金分红累计获得现金 “红包”38亿元。此处,或能感觉出海澜之家左手分红、右手募资的行为会让投资者们的脑海里产生问号。
海澜之家“一年只逛两次海澜之家”的营销广告曾风靡一时,但是对于重视库存的服装企业,难道真的仅满足“一年两次”的消费吗?那么对于这“一年两次”的营销策略,海澜之家的产品库存、计提跌价等是否也如广告语那般“从容”?
新浪财经发现,海澜之家自营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低于同行,同时收入数据背离其服装行业季节性特点。
但是新浪财经发现,2017年11月公司发布可转债预案,拟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将投资于产业链信息化升级项目、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及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这三大项目计划总投资额高达32亿元。2018年6月14日,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这就是说海澜之家已经将21亿元现金分出去以后,又将会从资本市场获得30亿元的可转债的资金支持。 海澜之家连续高额分红,是否能从侧面印证公司现金充沛呢? 根据财报显示,海澜之家三年一期(2015年至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的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分别为79亿元、88亿元、78亿元及88亿元。初步看似乎公司现金储备很充沛,但是考虑海澜之家上游挤压供应商资金,下游沉淀终端加盟商保证金等因素,如果扣除这些因素其货币资金是否会出现缺口呢? 新浪财经根据财务会计科目简单推算,推算公式如下: 因此可以看出,海澜之家财务报表中看似充沛的现金流主要是来自“上下游的贡献(上游挤压供应商资金,下游沉淀终端加盟商保证金)”,现金流“质量”不佳。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7.22亿元,当季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为77.8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高出当季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主要因为2017年12月门店按照预估销售情况向公司支付营业货款金额超过公司最终确认的营业收入,导致第四季度的现金流入规模较大。即提前找门店收现大于当期的实际销售收入。 但是令人不解为何当期收现比当期收入金额多出20亿元,渠道商为何愿意提前被占用这么大资金?这或许需要企业进一步解释其合理性。(阿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