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虹 » 黑龙江 » 齐齐哈尔 » 正文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承载华侨史,镌刻四海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9  浏览次数:148
核心提示: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承载华侨史,镌刻四海情   中新社记者 周欣嫒   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安静坐落着这样一处景致:古色古香的青砖墙,围拢起一片灰瓦红梁的仿古四合院;四合院中,一幢约二十米高的现代建筑被环抱而立。   这里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简称“侨博”)馆舍所在。5月18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这座首家全面展示中国移民史及移民现状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进行探访。   1960年,出于号召广大侨胞为祖(籍)国建设尽一份力的初衷,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倡议,在北京兴建一座华侨博物馆。   历时数十年风雨波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2005年被立为国家建设项目,于2011年9月奠基,2014年10月落成。馆体建筑面积12763平方米,设七间展厅和一个报告厅。   开馆近四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一路茁壮成长。据统计,截至目前,馆内共收集藏品3.2万余件(套);开设专题展览35场;获近2000位海外侨胞与归侨侨眷捐赠。经营模式方面,展览也由初期仅接受团体预约,转为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年均访问量达3万人次。   “从建设到发展,侨博能有今天,离不开侨胞朋友的鼎力支持。”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祁德贵如是说。   祁德贵讲述,当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立项的消息一经传出,澳大利亚侨胞邱维廉夫妇便捐出500万元人民币。而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又陆续收到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捐款共计3000余万元人民币。   更多海内外侨界则纷纷将自己珍藏的、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赠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我馆约90%的藏品都源于侨胞的自发捐赠。”祁德贵说,“其中一些甚至是捐赠人的传家之宝。”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既有1949年在美侨胞自发缝制的第一面飘扬在美洲大地上的五星红旗,也有马来西亚娘惹的化妆袋;既有诺曼底登陆时华裔英雄获颁的紫心勋章,也有旅日华侨的裁衣尺;既有孙中山为南非侨团题写的“博爱”墨宝,也有归侨数学家华罗庚的特制黑皮鞋……   承载华侨史,镌刻四海情。祁德贵说,这是一个平台,讲述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值得被铭记,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然而,由于“侨”这一主题辐射群体有限,祁德贵坦言,华侨历史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叫好不叫座等现实问题。   “一些观众进馆便问,你们的‘镇馆之宝’是什么?”祁德贵对此有些无奈,“我们的宝物,可能是残破的信纸,或是生锈的道钉,对普通观众而言,确实不如艺术品有吸引力。”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祁德贵说,当前,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型,已成为国际博物馆界的主流发展趋势。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朝这个方向作出努力。例如,为增强观展体验感,提高展览趣味性,采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等多种手法辅助展示;再如,为顺应传播规律,增强粉丝粘性,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粉丝”群等。   同时,祁德贵还表达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愿望。“大英博物馆文创品年收入达2亿美元,国家博物馆开发出3000多种文化产品,总销售额超过3100万元人民币。”祁德贵说,“这些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完)
 
 
[ 长虹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长虹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